查看原文
其他

富人的潮头,普通人的幻觉

糖总总 糖总总 2019-12-27


文 | 糖总总 weibo@糖总总



「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。

—— 路德维希·伯尔纳



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,自己每天的状态,和一直捡苞谷扔苞谷的猴子没什么区别。


每天加班到很晚,下班回到家已经累的不行,还要花时间陪家人,处理永远做不完的家务事。


这种看似勤奋的状态,其实是陷入了一种「稀缺」的泥潭


于是,永远处于稀缺状态的「穷人」是这样的:无暇思考未来,更无力为未来布局,每天都在应付眼前的窘迫。


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会告诉你,无论如何,都应该花精力在思考未来上


这便是厉害的人,也就是「富人」的秘密所在:


只要冲上潮头,只要别乱来,只要适当地顺应时势,他们就能够滑翔很久。


关键是,潮头在哪?


很多伟大的 1 % 不仅会赚钱,而且爱思考,我研究了那些值得学习的人,以及很多前辈如何看待他们,将智慧梳理出来,供自己学习,也希望对你有用。



001 悲催的人生

       就是在一个常态的趋势上

       做一个勤奋的人


看到这一节的标题,有人要开启「杠精模式」了:


难道人生不就是该拼搏吗?


应该。


有趣的是,这句话并非完全不对,但若以此为目标就完全错了


年轻人尤其应该拼命,只有趋势上的领域,拼搏才是有意义的。


对于没钱的人,你的注意力成本、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、创新活力,其实是唯一本钱。


很多谈选择很重要的人,他们拼搏的程度也是普通人的 100 倍不止。你看看笑来老师。


但是有策略地拼搏和蒙着眼睛狂奔,是两回事。


前提是需要做好选择题,就是投资领域经常说的「选赛道」。


有句老话说,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郎。说的就是怕选错。 


梁宁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,因为跟媒体有关,时间点也是我刚进入央视的时候,我当时看的就脊背发凉 —— 还好自己只待了三年,就去互联网公司了。


故事是这样的:


有一对双胞胎,在 2010 年一起大学毕业,一个加入腾讯,一个进入报社。 


7年之后,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,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。投资人也在挖他,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。去报社的那位,因为报社沉沦了,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,一切都需要重来。 


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,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领导的能力或者个人操守有问题。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,一个在快速崛起,一个在快速崩溃。 


你想,你可能花了 10 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中高层,结果行业整个没了。


其实大家都有体会,只是埋头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,远远不如 2013 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,或者 2010 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。 


为什么?因为你再努力工作,你还是一个点。一个月或一年的工资,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。 


所以,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?


普通人勤恳努力、斤斤计较,他在意的每一个当下的点,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。 


如果要成为中产,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。比如持有腾讯股票 10 年,什么都不用干,10 年变 1000 万。 


那么成为富人呢?就要借助新经济体的崛起。 


所以, 当你选择一个未来的时候,要想清楚,它附着在哪个趋势上?这个经济体,是在快速崛起,还是沉沦? 


悲催的人生,就是在一个常态的趋势上,做一个勤奋的人。 


更悲催的人生,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趋势上,做一个勤奋的点,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。 


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,从来没有享受过至少一次周期的成果回报,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。 



002 一定要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

       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未来


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听起来很心动?


如果告诉你,其实成长曲线可以不止是线性的呢?


过去三十年,全球最明显的变革就是科技的变化,也是钱最多的地方。科技的造富故事,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,但造富故事背后发生了什么,大部分人是相当漠然的。


新的未来早就已经有新的财富创造方式。


你只是每天隐隐约约觉得,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确实都有扑面而来的变化,好像跟自己有关,但又跟自己完全无关。


但是,如果你花点时间去认真学习研究,你的世界观就会改变。


就像如果告诉你,过去三年我见到做的正确的自媒体,年收入百万的不在少数,你可能也会每天写稿到夜里两点,不谈什么 996。


不仅仅是你,即使是科技行业本身已经赚到钱的人,也对这个指数级成长速度感到不可思议。趋势背后到底是什么规律呢?


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曾转过一篇讲述超级人工智能的文章,全文大意是,我们正处在一个跟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一样重大的变革的边缘。


如果你站在这里,你会是什么感觉?


 

图片来自网络


看上去非常刺激吧?但是你要记住,当你真的站在时间的图表中的时候,你是看不到曲线的右边的,因为大多数人是不看未来的。所以你真实的感觉大概是这样的:




图片来自网络

每天的日子看起来稀松平常。


1985 年 —— 2015 年的平均发展速度,要比 1955 年 —— 1985 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要快,因为 1985 年的世界比 1955 年的更发达,起点更高,所以过去 30 年的变化要大过之前 30 年的变化。 


未来学家雷蒙德·库茨魏尔把这种人类的加速发展称作加速回报定律(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)。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规律,是因为一个更加发达的社会,能够继续发展的能力也更强,发展的速度也更快——这本就是更加发达的一个标准。


他认为整个 20 世纪 100 年的进步,按照 2000 年的速度只要 20 年就能达成 —— 2000 年的发展速度是 20 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 5 倍。2014 年开始,只要花 7 年(2021年),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。 


如果库兹威尔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,那2030年的世界可能就能把我们吓一大跳,2050 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。


你可能觉得很可笑。但是这不是科幻,而是比你我聪明很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的,是逻辑上可以预测的。


你可能觉得很可笑,主要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思考是线性的 


近期的历史很可能对人产生误导。即使是坡度很高的指数曲线,只要你截取的部分够短,看起来也是很线性的,就好像你截取圆周的很小一块,看上去就是和直线差不多。 



 

图片来自网络


一个聪明人不会把过去 35 年的发展作为未来 35 年的参考,而是会看到当下的发展速度,这样预测的会更准确一点。 


飞机发明之前,也没有人坐过飞机。 


再看看来自著名风投公司 A16Z 的这张图:



图片来源:A16Z


地球上年龄超过15岁的人约有53亿。这其中,约有50亿人都有一部移动电话。


A16Z的合伙人Benedict Evans分析: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了手机,是时候进入下一个时代了。接下来的一个根本性的技术趋势可能是机器学习、加密数字货币和监管。


海明威的《太阳照常升起》里面,迈克在被问到自己是如何破产的时候说,「分成两个阶段。先是逐渐地,然后就突然破产了。


Tim O'Reilly 是互联网的传奇人物,《连线》杂志说他是趋势观察者,《Inc.》说他是硅谷先知,《赫芬顿邮报》连续多年把他评为思想领袖。他认为,技术变革也是这样按照「逐渐地,然后突然地”趋势的浪潮发展的。」 


小的变化慢慢累积,然后突然之间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另一个地方:AI 和算法将无所不在 


就跟加速回报定律的增长曲线一样 —— 这也是 1 % 的财富增长曲线。



003 代码和媒体

       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



Naval Ravikant是硅谷风投Angellist的创始人,也是Uber,Twitter等多个公司的天使投资人。


我今年就 一直在推荐Naval的说法代码和媒体是无需许可的杠杆 —— 他们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,就是「不靠运气的财富创造方法」。


注意,这里指的是财富,而不是金钱或地位。财富是拥有可以让你在睡觉时帮你赚钱的资产。


学习代码和媒体,就是用特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。你可以(越来越成为必须)创建代码和媒体,让他们在你睡觉的时候为你工作。


一定要了解,正道的财富创造是可能的。如果你暗中不关心或鄙视财富创造规律,财富也将绕你而行。


在科技的浪潮之巅,有一条值得我们注意的暗线是,很多抓住加速回报定律曲线的大佬,都不是技术出身,都靠自学。


符合加速回报定律的知识就是特定的知识,通常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创造性 —— 不能靠别人教给你。


一切的学习与进步都是大脑完成的。


得自己主动去学,自己主动去找,自己去主动去升级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升级大脑


主动抓住这条曲线的人,都知道如何运用所学,用通往未来世界的杠杆把自己的财富撬动起来。


这些运用了技术趋势的人,甚至是大家眼中的「文科生」。


瑞·达利欧,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,号称金融界的乔布斯。过去 20 多年,桥水基金创造了超过 20% 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(即使经历了 2008 金融危机等),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500 亿美元,累计盈利 450 亿美元。


瑞·达利欧是学历史出身,12 岁自己开始做股票投资。他在投资生涯中,总结出一套用算法和计算机决策来发挥集体智慧的办法,让计算机不带感情地以更快的速度处理决策,特别是投资决策,来克服个人的非理性与集体盲从。


他在《原则》中写到:


未来,计算机编码会变得和写字一样重要。计算机在帮助决策方面的作用,迟早会变得像它们今天在收集信息方面的作用一样大。当计算机帮助我们决策的时候,它们将了解到我们的情况,包括我们的价值观、长处和短处。它们将能自动地找到在特定领域比我们更强的人的帮助,从而能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建议。


你发现没有?他的投资思想还成为了书籍、视频、网站、APP 等媒体,形成了全程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。


在科技大佬这一个群体当中,乔布斯算是一个另类,因为不管是微软的比尔·盖茨、谷歌的拉里·佩奇还是 Facebook 的马克·扎克伯格都是程序员出身。


乔布斯曾被盖茨嘲笑「不懂编程」,他的创始合伙人史蒂夫•沃兹尼亚克则评价,「乔布斯不会写代码但洞察力非凡」


「史蒂夫从来不写代码,他不是一名工程师,也不会参与最初的软件设计。但是史蒂夫对于科技有足够的洞察力,因此他可以分辨出软件设计的好坏,并让苹果的工程师来进行完善工作。


1995 年,乔布斯曾在一个访谈中谈到他 20 岁左右学习编程的经历:


「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。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,就像学法律一样。学法律并不一定要为了做律师,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。学习编程也是一样,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是基础教育,每个人都应该花 1 年时间学习编程。


马云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。


大家知道,马云之前是英语老师,还干过翻译、蹬三轮、搬运、卖报等工种。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关注未来。


80 年代末,当全国人民还只会说 「Fine thank you, and you」,马云的口语就非常好。大学几年,他几乎每天都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聊天,为走上潮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


1994 年,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和马云聊互联网,马云开始寻找机会决定创业。第二年 5 月,帮助中国企业建立网页的中国黄页正式上线,此时,离中国能上互联网都还有 3 个月。 


马云在今年的最新演讲里说,「先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,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极端缺乏,没什么好人才;好消息是全世界都没有什么好人才


互联网目前存在巨大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才缺口  ——  能看懂的人都很少很少。


其实,我们大多数都不必成为程序员,就像学会做饭也不用去当厨子,我们只是不得不懂 —— 未来的生活根本绕不开AI和算法。 


如果希望能上潮头,就需要懂得代码和媒体的作用。再说一遍:


你可以(越来越成为必须)创建代码和媒体,让他们在你睡觉的时候为你工作。


你现在正站在加速回报定律曲线的拐点上。


下一步怎么选择,都靠自己。


如果不能从零到 0.1,就永远没机会从 1 到一个亿。


每个伟大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;你需要一个雪团,才能滚大一个雪球。


那就从今天开始,用特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呗。





猜你喜欢 >>


《那些成功跨越了鸿沟的人》


《亿万富翁、美国总统和 1% 之间的八卦故事》


《保持随时能离开传统媒体的能力》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